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鼻共鳴與鼻音的迷思

陳威璋耳鼻喉科美聲診所 
鼻共鳴與鼻音的迷思~  
你一定知道,捏住鼻孔可分辨是否為鼻音,但是為什麼呢?
你的聲音是鼻音? 還是鼻共鳴?
我們可以做個簡單試驗 : 在發音的時候,用手將兩邊鼻翼往中間捏住,如果聲音變化大,或是聲音中止,就是鼻音了。
請打開聲音檔(sorry部落格無法上傳聲音檔)
半段是鼻音
先未捏住鼻孔,然後用手將鼻孔捏住,聲音很快就停了。
段是鼻共鳴
先是不捏鼻子,接著用手將鼻孔捏住,聽聽聲音的變化,結果聲音並無明顯改變。

老師有交待,唱歌的時候必須保持面罩區(相當於鼻竇分佈的區域)的震動。
這的確是在歌唱共鳴中很重要的一環,但是為了得到面罩震動,有許多人會錯誤的將聲音擠壓到鼻腔,造成鼻音,更不利共鳴,所以鼻音與鼻共鳴的分辨是學習聲音共鳴很重要的關鍵

下面實際的針對鼻共鳴以及鼻音的實例做聲學分析,可以讓大家更了解鼻音與鼻共鳴的不同之處
(1)










(1)可以看到有四個部份由左至右分別是:
鼻共鳴,鼻共鳴+捏住鼻孔,鼻音,鼻音+捏住鼻孔。
上半部是聲波圖,上下幅度愈大表示聲波能量愈強,由圖可見鼻共鳴的聲波能量比鼻音高很多。
下半部是頻譜(spectrum)
紅線表示共振峰,
藍線表示音高,
黃線表示音量,
音高幾乎相同,鼻共鳴音量也比鼻音高,顯示鼻音方式的發音是比較沒有效率的。

如果再進一步將頻譜畫成頻譜圖,

2所示















紅線表示鼻共鳴+未捏住鼻孔,
綠線表示鼻共鳴+捏住鼻孔,
藍線表示鼻音+未捏住鼻孔,
鼻音+捏住鼻孔則因無法有效的產生聲音所以未圖示,
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鼻共鳴的聲波能量普遍高出鼻音很多,是否捏住鼻孔並未對鼻共鳴造成顯著的影響。
其實要瞭解共鳴的原理,可以思考鼻共鳴與鼻音的不同之處 :
為什麼鼻共鳴不受捏鼻子的影響,鼻音會受到捏鼻子的影響呢?

我們的顏面部中間地帶,也就是鼻竇的分佈地區充滿了適合震動的薄骨,它是很好的聲波偵測器,當歌者唱出共鳴良好的聲音時,鼻竇區會有明顯的震動,因此鼻竇一向被認為與共鳴有密切的關係,但它在音聲共鳴中真正的角色目前仍有爭論,由於鼻竇是位於顏面骨之內,缺少與外界相通的管道,鼻腔也僅有鼻孔與外界相通,理論上並不是共鳴聲音輸出的地方。
筆者去年針對12名病患分別測試以止血海棉條完全塞滿鼻腔之前與之後共鳴的強度差異,結果顯示:(見2011,10,3 po: 鼻腔及鼻竇在聲音共鳴扮演的角色),塞滿鼻腔之前與之後共鳴強度幾乎相同,
此點可以印證鼻竇的震動並不增加共鳴的強度,鼻竇顯然是聲波能量的接收器
因此鼻竇可能扮演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 那就是感應(sensor)與回報(feedback: 以鼻竇內薄骨容易震動的特點來作為感應器,聲波不直接進入鼻腔,可以經兩條途徑將能量傳到鼻竇~

3a                                                           













3b


(1).骨傳導傳送(3a藍色線所示)
(2).調整口咽與鼻腔之間通道來得到瓶口效應
      (3a黑色線及3b所示)
這個瓶口效應就是Helmholtz共振原理,
所謂 Helmholtz 共鳴原理是指當一個具瓶身及瓶口的容器,若有氣流在瓶口形成的小氣柱時,這個小氣柱宛如活塞,一進一出的擠壓瓶身內空氣,產生共振聲波。
鼻腔宛如瓶身,口咽與鼻咽通道宛如瓶口,若調整良好,不用聲波進入鼻腔也無需很強的聲波就可帶動鼻竇的震動這就是聲波不直接進入鼻腔而且以最省力的方式就可以帶動鼻竇震動的奧秘
腦中樞根據鼻竇震動的強弱來修正聲道的形狀,以得到理想的共鳴。
相反的如果聲波直接進入鼻腔產生的一種特殊的音色,我們稱之為鼻音。4所示
















鼻音是一種普遍不受歡迎的聲音,而且聲波進入鼻腔後沒有有效的傳送出口,聲波的能量逐漸消失在周圍軟組織中,不過因為它也會在顏面部產生震動,所以許多人對鼻共鳴與鼻音兩者有些分辨不清。
結論:
簡單說,聲波直接傳入鼻腔內就會產生鼻音,4 (黑色箭頭)所示
聲波傳入鼻腔後當然也會引起鼻竇薄骨的震動,但是聲波進入鼻腔後,卻很難傳送出去,聲波的能量逐漸消失在周圍軟組織中,鼻孔是唯一向外傳送聲波的管道,若捏住鼻孔,聲音就完全無法向外傳送,因此聲音有明顯的改變。
而鼻共鳴事實上仍是聲道的共鳴,鼻竇薄骨的震動成為聲音共鳴的回報站,反應聲波的強度,並且引導聲道共鳴效果的調整,聲音完全由口腔向外傳送,捏住鼻孔當然改變不了聲音。
正確的共鳴的觀念應該要以鼻竇區的震動為樞紐,善用鼻竇適合震動的特色,將震動做為一個指標來調整共鳴調聲道的形狀,而不是一昧的把聲音集中在鼻竇區,這樣會容易形成鼻音,而且浪費聲波能量


陳威璋 撰寫 ~本文內容歡迎引用,但須註明出處~

陳威璋耳鼻喉科美聲診所

台大醫學系醫學士
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地址:台北市松德路58號1樓
電話:02-2758-4958


6 則留言:

  1. 陳醫師好,謝謝您的研究分享,想請問您,揑住鼻子仍有聲音一定是鼻共鳴嗎?有沒有其它類似鼻共鳴現象的聲音呢?謝謝您
    iris( ´ ▽ ` )ノ

    回覆刪除
  2. 揑住鼻子聲音完全消失或與揑住鼻子差別很大,一定是鼻音.
    揑住鼻子聲音變化極小,表示沒有鼻音,但不代表有鼻共鳴,必須面罩區有震動才顯示有鼻共鳴.其實共鳴會使聲波變強,經由骨傳導會造成整個身體由胸部到頭部震動,不過前提是共鳴要讓聲波夠強才易感覺到.一般而言,中低音較易感受胸腔的震動,高音適合鼻竇薄骨.謝謝來函討論!

    回覆刪除
  3. 陳醫師您好!
    想向您請教一個問題:
    在高音區唱「ㄧ」、「ㄨ」的時候感覺容易卡住 甚至好像有點跑到鼻音
    除了口腔裡的動作不正確之外 有沒有可能是天生構造上的問題呢?
    如果是的話 目前有手術可以治療嗎?
    謝謝回答囉^^
    Waiting

    回覆刪除
    回覆
    1. 匿名讀者您好~
      從音聲學的原理母音裡面,i(ㄧ)跟u(ㄨ)的第一共振峰(F1)的頻率都是最低的,而且當音高(F0)到達接近F1的時候,聲波的傳送變得很困難,這就是您唱到高音區i(ㄧ)跟u(ㄨ)會有困難的原因,
      解決的辦法是~ 降低舌面的高度,可以有效提升F1的頻率,F0與F1距離會較遠,這樣子會好唱些,試試看囉!

      刪除
  4. 抱歉,有點急!請問如果小時候有鼻竇炎(以治好),那現在唱個完全不會震(試了快半年了,請問可能是鼻竇的問題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唱歌的時候,維持面罩區的震動感是很重要的,它代表的是共鳴的強度和高頻率區塊的聲波能量。1,經由硬口蓋傳送,來帶動鼻竇內的薄骨震動(此為骨傳導,效果較不明顯)。
      2,經由軟齶與鼻咽的通道道,適當的調整通道大小,來產生鼻腔內的共振現象(此為腔體共振
      或 helmholtz共振),效果較明顯。
      通常鼻竇的發育是從出生到16歲,理論上從小就罹患鼻竇炎的人,無法形成鼻竇內的薄骨,不利偵測震動。但是以個人的經驗,通常是因為鼻竇手術切除薄骨才會造成面罩部全無震動感覺,鼻竇炎並不會使震動感消失。若是你沒有動過鼻竇手術,卻無法感受面罩震動,主要是因為還未能適當的調整聲道的形狀,或是軟齶上提不夠所致。請您再試試!
      from 陳威璋

      刪除

wi.vsppr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