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鼻腔及鼻竇在聲音共鳴扮演的角色

威璋耳鼻喉科美聲診所
最新研究報告~鼻腔及鼻竇在聲音共鳴扮演的角色~1
各位同好許久未po 文了,是否有人在問 : 【哪兒去了?】
其實都嘛是為了一探大家所關心的{聲音共鳴的奧秘}小弟上山採藥去了跟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滿載而歸 !!
有兩篇論文將在今年耳鼻喉科醫學會提出報告
第一篇主要是探討聲音的共鳴如何用數字來呈現以及分析

其實拜電腦科技的進步有許多聲音分析的軟體已被廣為臨床使用
但是這些分析軟體所呈現的參數在共鳴方面是否適用?仍有待探討
若使用參數不恰當將影響對共鳴的有關推論
在第一篇論文裡
我們以12位接受過聲樂訓練聲音共鳴良好的個案與20 位未經訓練聲音共鳴不佳的個案進行分析比較若以傳統的參數jitter、shimmer HNR 分析比較
兩組間未能顯示明顯的差異,(也就是說這些參數無法呈現聲音共鳴是否良好 )。

筆者進一步從每位個案的頻譜圖中分割成70~1600Hz(低頻)1601~5000Hz(高頻),兩個頻率帶計算兩個頻率帶間的聲波能量總和的差異值 (暫稱為能量參數A),
筆者再以兩個頻率帶中最強的共振峰的強度差作另一參數 (暫稱為能量參數B), 結果能量參數A、B 都可以明顯的區隔聲樂家之共鳴良好與一般共鳴較弱者的聲音

更有趣的是B、A兩者在聲樂家組大多非常接近而非聲樂家組則個別差異較大
意義何在? 容筆者賣個關子待收集的資料更完備時再告訴大家
以第一篇論文的結果
筆者認為能量參數比較適用於聲音共鳴的分析與研究

有了上述的分析參數筆者進行大家較有興趣的研究課題 :
~鼻腔在共鳴所扮演的角色~

在此為各位同好簡單敘述因顧及許多同好並非學醫筆者將使用最簡單易懂的語言以免壞了大家的興緻
1.      研究動機 :
歌唱學習的過程中幾乎所有老師都會強調鼻腔共鳴
在臉部中間部出現振動的感覺形成所謂 面罩區域”, 進而達到頭腔共鳴
因為面罩區域正好與鼻竇分佈範圍一致因此自古以來大家都自然而然的認為頭腔共鳴是產自於鼻竇
但是近年來有關音聲學以模型及物理學的研究卻紛紛指向 聲道 才是產生共鳴的地方
這完全與一般傳統的想法不同當然也引發了一些爭論
到底鼻腔及鼻竇在共鳴時負擔什麼責任?
科學的精神在於實際驗證這個問題可以實驗分析答案若能釐清將可幫助許多人在共鳴方面的練習與運用同時也可以幫助醫生及歌唱家在鼻子的治療或手術有較正確的方向
                                                                                                                                                                                                                             
2.      研究方法 :
12名因鼻塞住院接受鼻中隔及下鼻甲手術者為對象12名受測試者皆無鼻竇病變
先是在病患手術前一天收錄聲音
手術後第二天也同樣錄音( 當時病患兩側鼻腔內為了止血都完全塞滿了海綿條 )。
錄音時由患者以 [e:]、[i:]、[e:]、[i:]、[e:]、[i:] 交替發聲3 每次至少兩秒,
然後分別選取[e:] [i:]最佳狀況之樣本進行分析比較

我們用這些聲音的樣本分析比對各種不同因素對共鳴造成的影響所要探討的項目包括:
A.      鼻腔有無填塞對共鳴有無影響?
B.      除了鼻腔以外何種因素對共鳴影響較顯著?
C.      鼻腔及鼻竇在共鳴所扮演的角色

結果;
各位同好, 猜猜看!! 答案下星期揭曉!

以上有關研究內容之敘述皆屬個人智慧權,
歡迎引用,但須註明來源.
為了避免讀者感到枯燥,筆者儘量以簡單的非專有名詞敘述,
並未完全以論文的標準形式及名詞呈現,
若對此研究細節有興趣者,請email聯繫.

陳威璋 撰寫 ~歡迎引用,但須註明來源~ 

威璋耳鼻喉科美聲診所   
台大醫學系醫學士
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地址: 台北市 松德路58號1樓
電話: 02- 2758 - 495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wi.vsppro@gmail.com